这是武汉市客管处推出的电话叫车平台(电召)号码,3年前它曾红极一时,使用率极高。然而,这两年随着滴滴、快的等APP软件的冲击,电召平台境况已大不如前。
没有补贴,还加收电召费,使用也没有APP方便,在不少司机和乘客看来,电召平台如今已沦为“鸡肋”。
日前,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访了解到,武汉不少的士司机通过电召每周也就1—3单生意。出租车协会和武汉市交委也在分别酝酿独立的APP叫车平台。
上午9点43分,记者在武汉大学三环学生公 寓门 口拨 打66667777叫车,准备前往洪山广场地铁站。接线员记下记者的信息后,查询到附近有一辆空的。随后,将电话转接到了的士司机的手机上。
9点48分,的士到达三环学生公寓,记者从拨打电线点整,的士到达洪山广场地铁站,车费为14元,另外要付4元/次的电召服务费,共18元。
10点29分,记者回到起点,打开手机中的一款打车软件,输入目的地后,不到一分钟,就收到了反馈信息,上面显示了应答出租车司机姓名、车牌号等信息。记者随即也接到了应答出租车司机的来电。
10点32分,记者坐上应答的出租车。10点42分,的士到达了目的地洪山广场地铁站。车费也为14元,无附加费。
而乘客肖女士的体验是,有时电召一辆车打电话沟通半天也说不清地址,但打车软件可以通过GPS定位乘客位置,司机很快能找过来。
据了解,目前武汉接入电召平台的的士有9000多台,约占总量的六成左右,而因为有补贴拿,几乎所有的士都在使用APP接单。
记者昨日在街头随机调查了10位的士司机,他们平时每周接电召的业务1—3单左右,而APP接单量大概多20倍。
记者又联系了几家出租车公司,借用他们的微信群进行调查,共有80多位的士司机回复。信息显示,他们每月通过电召平台的接单量从2单到15单不等,与2013年初APP还没有兴起时相比,下滑近80%。“没有补贴,电召平台的竞争力自然比不上打车软件。”武汉市客管处电召平台负责人坦承,今年电召平台的使用率和成功率确有下滑,但他不愿透露具体数据。
据了解,武汉市客管处2012年推出电召平台,一度引起了市民极大兴趣。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当年12月,电召平台累计成功接听120余万笔,成功48万余笔,为75万人次提供了召车便利,全年度平均成功率为48.5%。
从2013年开始,滴滴、快的两大打车软件进入市场,掀起补贴大战,迅速培养起用户群体。而电召平台属于政府提供的公益平台,无法提供补贴;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出租车司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成功率也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与电召成功率相比,优势明显。
“现在电召平台更像是应急性质的平台,客管处调配车辆还是挺管用的。”大通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说,他是首批加入电召平台的出租车司机,现在却一般不碰电召设备。
车牌鄂A×××07的段师傅也告诉记者,多数乘客平常也并不怎么用电召,高峰期用得比较多,但那时也是拥堵的时候,司机们一般不会应答。“另外,每次电召要收电召费,一些乘客嫌贵,也不愿意用。”
既然如此,电召还有存在必要吗?“还是需要的。”车牌号为鄂AXK××6的张师傅,目前坚持电召和APP同时使用。他告诉记者,年轻人基本都用APP,但中老年人不大会用,电召平台更方便老年人群体使用。“我们不会用那些打车软件,有急事,就用电召叫车。”听说记者在调查电召的使用情况,家住青山红钢一路的黄婆婆说,希望为老年人保留这个平台。“尽管有的司机在电召平台上一天连一单都接不到,但电召平台还有应急功能。”武汉一家出租车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每逢春运和遇到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武汉市三大火车站和机场都可能有大量旅客滞留。这时候专车都不愿意去,只能通过电召平台召集大量出租车前往。
官方电召平台与民间打车软件之间的这场暗战,市场的手似乎已经判定了胜负。新的态势也在倒逼管理部门作出改变。是选择和民间平台合作,还是自建更先进平台?上海市交委的做法或许能够提供参考。
今年6月1日,“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它由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市四大出租汽车企业和“滴滴打车”三方共同参与。这是第三方打车软件第一次正式与官方合作。双方以出租车打车业务为起点,并将逐步增加约租车项目(类似官方认可的专车)。
据了解,武汉市出租车行业协会已在接洽多个大型出租车公司,希望能够通过自有资金建立起独立的出租车叫车网络平台。部分出租车公司已经表达出资的意愿,但目前尚未有具体进展。
武汉市交委一名负责人则透露,目前在跟滴滴快的平台进行接洽,希望建立一个类似于上海模式的平台,但由于对专车能否进入平台还存在法律争议,目前谈判进展缓慢。该负责人表示,一旦建立了新的网络平台,加上电召平台,武汉市出租车基本上可以达到服务“无死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