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政法委统一部署,从2020年开始到2022年7月,景区开展为期近3年的全国市(州)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创建工作(与泸定同步创建),按照规定,通过3年的分年度考核,获得90%以上分值并通过中央审核验收,才能被授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由于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既包括城市行政区域的城市社区,又包括城市所辖区行政区域的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因此,市域社会治理是城市社会治理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融合体。
市域社会治理是市域范围内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公民等多元行动主体,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基础上开展的一种社会行动。
市域社会治理是市域社会治理主体运用党建、法律、道德、心理、科技、民规民约等社会规制手段开展的一种社会行动。
市域社会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化解市域社会矛盾、解决市域社会问题;市域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市域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治理”实际上也是“治理社会”,即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把不平的社会痛点重新“摆平”。它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过程。在具体的实施层面上,体现为让城乡群众成为基层治理参与者,最大限度把各类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
因此,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开始由主导型转变成服务型、引导型。社会治理方式,也相应地由政府单一主导转变为社会多元共治。
习总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以往,社会治理过于强调政府“管控”职能,造成政府职能异化,大大降低治理效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单一“管控”方式难以适应现状,多元主体共治成为发展趋势。如今,社会治理开启了党委政府“掌舵”主导、全民共建共享新格局。
有观念认为,社会治理等于治安管理。实际上,社会治理还包括“平安建设”,涵盖社会治安、应急机制、建设等领域。
十九大之后,社会治理涵盖面进一步扩宽。在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当前社会治理的主要工作,还包括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综合治理、环境卫生、应急管理,以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市域社会治理与城市治理密不可分。然而,我国城市治理面临十分繁重的任务,既有流动人口、公众服务、城市基建等治理事项,也有突发事件处置、社会矛盾化解、民族宗教服务“急、难、特、新、重”等治理问题。把城市治理工作做好,社会治理才能更快迈上新台阶。
例如,2019年正式开展的“垃圾分类”行动,居民积极响应,短时间内自觉完成垃圾分类,社会治理成为广大居民的“举手之劳”。再如,随着“一次都不用跑”政策的大力推进,老百姓在家里登录政务APP或微信公众号,就能轻松享受政务服务。
2019年12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详细解读了相关试点工作。同时,会议明确了树立“五个导向”、优化“四大体系”、提升“七大能力”总体建设框架。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治理应以城市为基本单位,在市域范围内统筹实施,突出“以城区为重点”的空间治理取向,延伸到区、街道、社区等基层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能有效地应对各类城乡新型社会矛盾,构建和谐有序的活力社会。
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应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政务治理能力,助力经济稳定增长”为己任,运用科技支撑、创新驱动“五位一体”全面协调的社会形态,拥抱中国智慧社会的到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