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说得好听点叫古典,说得难听点就叫破吧。不过破也有破的好,在这里生活得惬意,压力没有你们大城市里那么大。工资低、学费低、消费也低,都是低低低的,也低得舒适、习惯啦。“
车辆缓缓穿梭在杨柳树婆娑、交错的树影里,路过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建筑,将车内的“外地人”送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里。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有趣的视频播客,记录了一名旅游爱好者花了六天时间,从上海一路乘公交到了北京。试想一下,一天乘十几个小时的车、在浓浓暮色中乘着末班车到旅馆,再在初露朝霞时从被窝中爬出去赶首班车,不能带繁琐的行李,不能追求时尚的穿着,甚至因为一直在赶路,会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驻足欣赏周边的风景……
初闻此事之时,我断定这人一定是为了省钱才选择这样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旅游方式。可我无知的是,这位博主的目的根本不在此。
“这一路的魅力就在于深陷入沿途的城市。公交会经过城市和乡村,公交上人的方言、他们的谈话内容,其实就是这个城市真实的镜子。”
从那时开始,我也决定将自己车窗外的思绪逐渐向内拉回,虽没有那位博主一般有毅力纯粹依赖公交进行长途旅行,但我希望通过与那握着方向盘的当地师傅的交流,来融入每个城市的文化与生活态度中去。
“我们张家界啊,在疫情肆虐的时候可吃大亏了呢。现在疫情控制住了,看着我这车上能拉到的游客一点一点变多,真的别提多高兴了。“
“您别看我们这儿地方小,大家都是热爱这个城市的人。去大城市打工都是为了回来做更好的建设啊。”
“扬州人喜欢去哪儿吃饭?那绝对是蒋家桥,那才是本地扬州人去的地方。实惠、好吃,吃的是扬州茶点的美味可口,而不是环境。对了,一定要尝尝那儿的干丝,正宗的。“
一次在成都坐出租,与一位少见的女司机聊开了,我俩一路从自己城市的文化特色,谈到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上海与成都相隔1966公里,可在这个狭小的车厢内,我与这位热情洋溢、谈笑风生的女司机之间达成了某种不约而同的契合,使得文化上的物理距离被无限拉近了,能让我至今都可以这样形容成都:“那是我最感亲切与熟悉的陌生城市了。”
在这个被信息科技裹挟得令人窒息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电子平台来了解其他城市的文化与景点。坐上出租车后,更多的人选择的是沉默,是拿起手机划开锁屏,是插上耳机让音乐充斥脑际……司机的那句“您老家是哪儿的呀”,只能换来冷漠而简单的一个词,除此之外不会给出任何想继续交流的信号。人们总是认为只有车窗外才有风景,但最能使人真正了解城市本身的“风景”实则在车窗内。
在这个过分关注于自我、愈来愈多人都将自己套上“社交恐惧症”的外衣的社会里,我们无心多去了解陌生城市中陌生人的生活,最多也只是通过冰冷的电子屏幕或旅游导览手册略略知道个最表层。可随着全球化的趋势,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与关联性不断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愈发显赫。社会是串联的,人与人也是串联的。语言是串联电路中必须通过的电流,如若没有深入的交流,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也不会存在。
在每一辆出租车上,封闭狭小的空间与相对充裕的时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镶嵌进城市的机会,那是为每一个来到陌生城市的外地人搭建好的文化桥梁,过桥费用只有“多回答、多问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