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下促进了智能终端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的LBS(location Base Service)功能得到大规模应用,解决了住宿、餐饮、社交、乘车、导航等问题,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加之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人们对生活、娱乐的需求和习惯随之改变,这些都为互联网出行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根据有关预测显示,2018年互联网出行市场交易规模达3.948亿元,相比2017年环比增长51.33%。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出行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但是高歌猛进的数据给业内带来不只是一味之觉。2018年3月21日,美团在上海正式推出了打车业务,据相关报道,美团打车将在上海站投入40亿人民币。其实早在今年1月,美团曾试图在北京上线打车业务,此后因被政府约谈而推迟。
除了美团入局打车领域,滴滴也将在今年4月份在无锡开展外卖业务。根据有关消息,滴滴外卖首批将进入包括无锡、南京、长沙、福州等在内的九座城市。现在,这场厮杀只是刚刚开始。窥一斑而知全豹,美团和滴滴互相突破界限的背后,亦是网约车各家参战者的野心和焦虑。
出行平台的兴起,可以说是对原有出租车市场运营机制的创新,是对路边招手打车和电话叫车等传统乘车方式的升级。如果管理得当,它会更为公平、高效地服务于大众。这无疑是有益于民生的一件好事。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在螺旋式上升的,就当前来讲,出行平台乃至网约车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该领域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例如,许多非出租车主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道路交通安全培训,缺乏保护顾客安全、保障乘客个人信息不被泄露等服务意识,行车隐患令人担忧。除此之外,有关乘客不完整信息而带来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现有的支付手段不能完全满足某些消费群体的需求。出行平台支付方式的电子化自然让能够熟练操作智能手机的年轻人感受到足够的便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却将一部分非智能手机用户拒之门外,对于无法熟练操作智能手机或电子支付的老年群体来说,通过“互联网”出行越来越难。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企业升级组织结构,寻求创新的道路在为它们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以滴滴为例:对于滴滴这家公司来说,战争与和平始终是交错的。但关于它的企业运营策略仍有众多值得借鉴的地方。2016年,滴滴收购优步,在中国取得绝对领先优势。随后相继与Grab、Ola、Lyft等合作,进军国际市场。在产品层面,滴滴巴士升级滴滴公交,对公共交通进行信息化改造;后又战略投资了共享单车品牌ofo,将一站式出行服务进一步完善。在安全建设方面,上线分享行程、紧急求助、人像认证、号码保护、三证验真五大安全措施,保障乘客出行安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滴滴在“让出行更美好”的道路上是不断创新前行的。
以神州专车为例:神州专车采用了B2C运营模式,致力于为乘客提供标准化出行服务。神州专车于2015年1月28日上线,主打高端商务用车服务。2016年3月,郑州孕妈专车上线月,神州专车正式发布U+开放平台战略,引入C2C模式,并承诺永不抽成。发挥现有专车业务优势,打造出行共享平台,更有全新的一站式汽车金融服务平台作为补充。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神州专车正在重塑人车生态圈。一旦涉足生态圈这个概念,那可能的创新就大发了。
在出行这个巨大的风口面前,每个公司应该都在构筑自己的生态帝国,如今的网约车或许只是擦枪走火。而在未来,当我们再回头来看如今的战局,很有可能会发现当前的竞争只是一个序章。
对于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预测数不胜数,但唯一值得一再重申的是,对于企业而言,分羹可以理解,但如果没有一点超越世俗名利或功利的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或人情味,最终都是没有出路的。
历史上那些从比较优秀到比较卓越的企业,都不是在和别人战斗,而是在跟自己对话,追寻自己的宏大使命和深层价值观。
发表评论